不藉吹拉自成曲,待加击打更生风。
搅来滚滚飞云舞,铺就皑皑积雪融。
情意缠绵犹未了,尽将和暖絮其中。
本期向大家展示的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佛坪手工弹棉花》。
佛坪手工弹棉花,延续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弹花匠多是父传其子,承袭技艺,或是师徒传艺,代代相传。
佛坪县地处秦岭南麓,山高谷狭,境内人户居住分散,弹花匠以弹棉花为业,长年在乡间奔走,所经之地,凡有农户需加工匹棉或废旧棉花,匠人至其家,多在宽敞房间内,用木板支起1米余高的“弹花床”,在上铺放经抓钉分解后的蓬松旧棉花或新棉,弹花匠背负弧形背杆,上端挂着7尺长的弹花弓,左手反握弹花弓梁,右手握着长柄弹花锤,以弹花锤凹槽挂击弹花弓的牛筋弦,牛筋弦上下振动棉花,翻弹数遍后,使原本只有十厘米厚的棉层蓬松到了一尺高,用压棉竿轻压一遍蓬松的棉花,整理其四边,用彩色棉线或染色的棉花,在两端做出图案或文字,用粗线和细线分别网罩住整面棉絮,用圆形木质磨盘反复在网好线的棉絮上压磨,让棉花和外壳网线紧紧结合在一起,一面棉絮完工。弹花匠再将棉絮翻面,重复弹花、压棉等工序后,进行整边,用线将棉絮四角包边定型,然后网线、压磨,用针线在棉絮的等分位置针订两道定线,最后,匠人站立在磨盘上,扭动身体带动磨盘反复移动压磨,完成制品。
工序复杂的手工弹棉花——漫长农耕社会发展中产生的传统技艺,相比于机器加工,它不容易把棉丝切断,棉丝越振越长,做出来的棉絮越柔软细腻。佛坪手工弹棉花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以及实用性、广泛性。它与纺织、裁剪、服饰等密切相连,是研究当地纺织、服饰风俗的佐证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机电弹花以其生产成本低而生产效率高的主要优势逐渐替代了手工弹花技艺;鸭绒被、蚕丝被、毛毯等新型生活制品相继出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习惯,古老的手工弹花技艺正从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
佛坪手工弹棉花过程
声声弦响,片片花飞,街巷间“弹棉花”的吆喝声,在时代前行的历程中被逐渐淹没,而手工弹棉花这门老手艺也逐渐只能在记忆中找寻。让我们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致敬,留住记忆、留住老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