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介绍定军山之前,有必要先对汉中及定军山在当时的特殊地位进行一个简单的了解。古代的汉中地区,可以说是一个人杰地灵、物阜民丰的风水宝地,享誉后世的中国古代大美女“褒姒”,就是出自汉中地区。汉中地区的地理位置,正好处于秦、蜀之间的咽喉地带,是往来行旅的必经之地,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和战略价值。大汉集团的创始人刘邦当年就是在汉中起家,并以此为基打败项羽,建立了延续数百年的大汉基业。
?汉中特殊的地理环境,也决定了该地是一个古道纵横、险关要隘繁多,易守难攻的军事重镇。到了汉末三国时期,汉中则成了确保蜀汉集团安危的门户,只有牢牢控制住这一地区,才能确保蜀汉的基业。对于曹魏来说,汉中也是进图益州的必经、必争之地。而在整个汉中地区,定军山又是该地西南部的一道重要天然屏障,所以自古便有“得定军山者得汉中”的说法。这也就是说,定军山在当时具有极其重要的特殊地位,是魏、蜀两大集团在相互攻伐中的“重中之重”。
?定军山的具体位置,在如今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定军山镇的诸葛村,属于巴山山系的一条支脉。该支脉自西向东绵延二十余里,共有十二座山峰组成,所以该支脉又被称为“十二连珠山”。定军山只是十二座峰峦中的第三座山峰,主峰的海拔有八百八十三米,主峰的南麓有一处天然的洼地,环洼一周约有一千五百多米,此洼便是名传后世的“仰天洼”。据说,此处能屯驻上万兵马。曹魏名将夏侯渊,曾在此处屯守了四年,而蜀汉集团的诸葛亮,更是在此地驻守了八年之久。
?定军山西麓有一段宽阔的峡谷地带,称为“还香沟”。 据《忠武侯祠墓志》中的记载,峡谷西侧的山峰在两汉时期本名为“降山”。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臣法正在此处插旗指路,老将黄忠经该处奇袭魏军营地,成功诛杀曹魏名将夏侯渊,后人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便将此山更名为“旗杆山”。定军山主峰山下有一片地势平坦的地带,称之为“武侯坪”,是当年诸葛亮演练兵马、推演八阵图的地方。
?定军山的山名由何而来,现在已经无处考证,历代的地方县志及史料也没有相关记载。不过,当代的部分学者们认为,定军山的由来,应该是汉末三国时期,魏、蜀两大集团围绕此处相互攻伐,使得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与人物流传后世,由此得名“定军山”。当然,这也只是一种推断,究竟是怎样得名的,暂时还没有一致的定论。
汉末三国时期,定军山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军事地位,吸引了魏、蜀两大集团的目光,并在此地发生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为了征讨蜀汉集团,亲率部众抢先占据了益州的门户汉中。经过一番争斗,在汉中雄踞二十年的张鲁献城归降,汉中地区纳入了曹魏集团的囊中。曹操返程时,留下了大将夏侯渊、张郃、徐晃等人共同镇戍汉中,夏侯渊的屯兵之地就在定军山。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采纳了谋臣法正的建议,率部强渡沔水征讨汉中。曹操得讯后亲率部众驰援,双方爆发了著名的“定军山大战”。此战中,蜀汉老将黄忠依计奇袭定军山,斩杀了曹魏大将夏侯渊。赵云率部奇袭天荡山,一把大火烧掉了曹魏大军的囤粮重地。刘备率领部众依险据守,最终迫使曹操军粮殆尽无功而返。自此之后,汉中地区牢牢把控在了蜀汉集团的手中。
刘备病逝之后,诸葛亮秉承先主遗志,屯住汉中的定军山,在此地操练兵马、推演兵法、改良装备,并依据当地的独特地貌与环境,垦荒拓田、发展生产,贮备军粮物资。诸葛亮有生之年的五次北伐,其出兵与退兵的基地都在汉中地区的定军山。甚至,诸葛亮在五丈原重病之时,弥留之际留下的遗言,也是要在逝后埋葬于定军山下。可以说,在诸葛亮最后几年的生命中,与定军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诸葛亮病逝后,费祎等人遵照遗命,将诸葛亮埋葬在定军山下。蜀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后主刘禅迫于当时的形势与压力,下诏在诸葛墓旁修建了一座武侯祠。该祠占地面积三百多亩,里面的亭台楼阁一应俱全,被称为“天下第一武侯祠”。诸葛亮的墓、祠历经各朝代的数次修缮,至今仍完整地留存于世,成了当地一处知名的名胜。此外,据《汉中地区志》载,蜀汉名将马超的墓葬,也在定军山下。
?纵观整个三国历史,魏、蜀两大集团在汉中地区活跃过的名人众多,仅仅与定军山有密切关联的名人就不下十位,而且其中还都是集团首脑、名将与重臣。这些名人的活动轨迹在当地留下了丰富的古迹文物及传说故事。在历代的古籍、史料及评话、戏曲、小说、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中,以定军山为主体的就有几十部之多。上世纪初的清末时期,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影视作品,就是京戏《定军山》。所以定军山也有“三国第一名山”之称。